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在linux小筆電(Atom,2G RAM)上的瀏覽器選擇。

自從在小筆電安裝上linux之後,整體來說運行的狀況都還算是流暢,可是由於電腦效能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瀏覽器都可以順順的跑,所以便開始開啟了這條尋找瀏覽器的道路。 小筆電使用的瀏覽器必須要有的原則其實不難:吃記憶體少,cpu效能所需量低,耗電量少,這三點完成即可。可是耗電量這點其實我沒有很在意,因為我的小筆電的電池已經壞掉了,而且如果真的要限制耗電量,在測試過後調低亮度及鎖定cpu頻率會更有效,所以就以前面兩個原則為準來開始選擇瀏覽器囉。 在linux上可以使用的瀏覽器比想像的多,chrome,firefox,midori,epiphany,palemoon,chromium,還有許多的瀏覽器可以介紹,不過筆者個人測試會是以以上所述六種來做統整,其他的瀏覽器並不是看不上眼,只是這些瀏覽器比較大牌。如果你有發現更好更優的瀏覽器可以使用的話,歡迎在底下留言介紹給我,我會繼續增加在文章裡的。 Firefox firefox可以說是整個開放式軟體平台首屈一指的網頁瀏覽器,有著超多可安裝的插件以及擴充軟體一直是這個瀏覽器的有利之處,也是linux平台上所有發行板系統最常內建的瀏覽器,由於筆者自己的小筆電一開始也是使用這個瀏覽器,就由這個瀏覽器開始介紹。 可是在小筆電上使用會碰到的問題其實滿多的:上面的工作列部份就算全部關掉也會比想像中的多,整體使用的流暢感也偏差(cpu不給力),ram吃的量整體來說還好,在這樣的使用趕上可以說是平平,沒有太好也沒有太壞。在安裝廣告阻擋等等其他插件之後就會開始頓了,還沒有開始瀏覽網頁就已經被拖慢速度,有點到烏龜的地步,因此firefox的優勢也就因為效能的關係而無法大展身手。 Palemoon palemoon是firefox的分支,是一群團隊說firefox的優化不足,因此為了處理優化問題特別調整出來的版本,不過他的優化處理一開始是在說windows的使用性質不佳,所以linux版本我並沒有抱持著多大的期待。 不過在開始使用時,使用的感覺的確是比firefox來得流順許多,整體而言還算是在堪用的水平上,就算裝上插件的話也還是跑得比firefox來得好,如果是喜愛firefox的人或許可以安裝來看看,或許使用表現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驚豔,可是firefox插件使用慣的人也還算是堪用的瀏覽器囉。 midori

Windows的記憶體傾印錯誤指的是甚麼?為甚麼總是在當機時跳出?

 現在大部分的人不論喜不喜歡,一定曾經用過Windows,用過的一定看過奇怪的藍白畫面大辣辣的強制停止電腦運作,若是打線上遊戲打到一半大概想砸桌子罵人,若是打報告的話應該會欲哭無淚,嚴重者甚至會想砸電腦,思考到底需不需要換到Linux或者Mac平台去用看看,因為老是聽到比較穩......。  RAM(Random Access Memory)本身有著非常巨量的暫存空間,供CPU快速運算時存取時所使用,越大型的檔案以及資料就會占用更多的RAM空間,CPU本身的ALU及控制單元會將運算的資料寫上地址之後放入RAM之中,以便可以更方便的使用這些資料。而在系統運作當中若是程式設計不良,則會發生記憶體使用錯誤的狀況:同一個地址只能存放一組資料,而此時同一個磁區卻被要求放兩組資料的情形,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系統會將RAM之中存取的資料先提取出來放在硬碟之中,讓之後的資料可以順利放入,若是需要時再從硬碟取出這些資料,這就是記憶體傾印。  這樣的設計可能會產生記憶體因為更改了資料,程序因此無法進行而崩潰。也就是早期Windows系統常常發生的當機狀況:讓人想死的藍白畫面。在Windows95、98的時代,由於OS的設計不良而導致的記憶體傾印錯誤會使得電腦整台當機,在電腦無法運作時Windows會強制電腦修正崩潰程序,藍白畫面就是修正崩潰程序的其中一環。  雖然說記憶體傾印錯誤在理論上是因為程序設計上有問題時才會發生,但實際上在物理的問題也是有機會發生崩潰情形的,例如硬碟故障(資料無法抽取回RAM),硬體故障(顯示卡無法正常運作等)、RAM顆粒故障(燒壞)、CPU過熱(無法正常運作)。  目前的電腦系統設計上記憶體傾印錯誤問題都已經修正得差不多,在Windows7之後的電腦出現這樣的狀況已經非常少量,若是出現問題,建議先想想會不會是軟體部分設計不良,將開啟的軟體關閉後試跑可以解決軟體問題,但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時,大致上發生的問題會是在硬體(HDD、SSD、RAM、顯示卡、電源供應器上),可以以另外一台電腦進行交叉測試取得問題狀況,若是沒有經驗,建議還是交給電腦維修公司解決,以免電腦資料因更嚴重的問題而遺失。

RAM及ROM的差別,而手機的ROM與電腦中的ROM有甚麼不同?

  RAM為Random Access Memory,為一種在電流持續通電的情況下,利用電路設計來暫時留下簡單數位訊號的記憶模組,如果願意的話可以拆開自己的電腦,可以直接裝在主機板(MotherBoard)上那條跟一般塑膠尺差不多大小的小片裝置,就是RAM了。在RAM上可以儲存極為大量的簡單數位訊號,只要在裝置尚未關閉時,這些東西就可以隨時任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取用,直到電路關閉使得資料流失。不論是手機或是電腦,在開機時都會將OS(Operation System)從ROM或其他儲存裝置輸入至RAM當中,再由CPU讀取,啟動程序且完成一定作業程序之後,便會進入到所用系統的視窗模組。  ROM為Read-only Memory,在一開始的設計為只要在第一次斷電(或是說設計)之後,不論是否有通電,皆不會對記憶模組有所改變,這樣的模組通常是用在周遭簡單且不需要儲存記憶的模組上,例如電視遙控器、行動電源等等不需要再儲存新記憶的設備。而實際中在筆者最常碰到的其實就是CD-ROM這樣的東西了。  而現行的智慧型手機上常常會寫的RAM/ROM中,RAM與電腦的運作模式其實是相同的,而ROM則有著些許的差異,手機用的ROM其實是為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翻譯為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雖然名字本身有些打架,可是這樣子的ROM模組已經可以重複寫入/更改內容,手機的ROM就是利用這樣的技術去設計的。  但如果是指Android手機透過更換custom ROM去改變手機系統的話,指的就不是原先ROM含有的意思,而是特定指手機系統(Android Operation System)的慣有說法,變成以下的正相關了:  Android Custom ROMs = Android Custom Operation System  如此這般。不過通常要將手機改成Custom ROM的話需要經過unlock bootloader/root 這樣的動作,如果沒有真正需求,建議還是不要亂更改手機系統,以免不只保固出問題,甚至還使得手機沒辦法開機,得不償失呢。